丁克族的发展趋势 大家对丁克族的不同看法(2)
6、从整个中国国情的角度考虑,认为这是对中国人口问题的忧虑。中国的人口问题是自愿不育者最感痛不欲生的问题。他们说这样想:人口使我们的国家拖着沉重的步伐去追赶发达国家,太难了,我们对此感到万分忧虑。
另外,抛开一切社会因素,还有很多人是因为天生就不喜欢孩子更不喜欢养孩子而选择不要孩子。现在的社会是多元化社会,已经允许人们在法律许可的范围内自主选择自己喜欢的生活方式。
二、应用“理性选择理论”阐释丁克产生的社会成因。
在很多人眼中,选择丁克是1种不理性的行为,但是理性研究的出发点是是说判断社会行动是否理性,要从行为者本身出发。在社会学中,理性行为是为了达到一定目的而通过社会交往所表现出来的社会性行为,这种行为需要理性地考虑对其目的有影响的各种因素。根据人们追求目标的不同假设,把人的理性行为分为三个层次:即生存理性、经济理性和社会理性。其中,生存理性是最基础的层次,只有在生存理性得到充分表现和发挥的基础上,才能进1步产生和做出经济理性和社会理性的选择。③
1、生存理性。
首先,因生存压力而产生的“生存理性”是“丁克一族”产生的最根本动因。
其次,与传统社会不同,现代女性也走上了工作岗位,绝大部分女性必须通过就业来维持自己的生存需要。
2、经济理性。
一是在不少丁克族看来,生养孩子的成本太高,父母对孩子的成本投入从孕期就已经开始了。
二是现代社会瞬息万变,新事物层出不穷,而青年人作为时代的弄潮儿,不管在对新事物新生活方式的接纳!认同上,还是对新的价值观念的形成方面,都显示出创造新文化的巨大能量。
3、社会理性。
在现实生活中,人们的理性行为往往是非常复杂的,不仅要追求经济利益的最大化,还要追求社会及其他效益的最大化,在丁克族中,社会理性选择体现得尤为强烈。
首先,家庭关系重心的转移是丁克族出现的主要动因。家庭社会学中家庭结构重心与核心在于家庭结构中的基本三角。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认为,在婚姻契约中不仅包含1种关系,而是包括2种相关联的社会关系——夫妇关系和亲子关系。
其次,社会文化环境的宽松为丁克族消除了思想顾虑。改革开放以后,人们的生活方式、行为方式、心理状态以及价值评判标准都在发生深刻变革。
再次,城市社会保障制度逐步建立和完善也为丁克族解决了后顾之忧。在传统中国社会,生儿育女是父母养老的保障,养儿防老成为人们生育的1大动机。
二、问题与思考。
1、随着大学的扩招,大学生越来越多,而就业形势的日益严峻使得刚刚毕业的大学生或者在踏入社会时间不太长的毕业生经济水平不高,有了孩子负担会更重,而作为受过高等教育的大学生本身就具有较强的接受新事物的能力,自然而然的就成了丁克一族的后备军,这类的大学生越来越多,而且目前大多是80后,更具有发展成为丁克一族的可能,因此,丁克现象在最近二十年之内必将发展迅速。
2、尽管伴随着文化多元化而出现的丁克族在我国是1种越来越现实的社会存在,但是在舆论上却存在诸多不同的看()法。④
有些专家认为,如果国家能够采取有力措施鼓励那些自愿不育者,并使之有所发展,那么不但可以大大减轻我国人口持续增长的压力,而且可望从根本上动摇国人固有的心理定势,即人人必须结婚生子传宗接代的心理。
而持反对意见的学者则认为,丁克族颠覆了传统生育观念,有违人类社会延续和发展的基本伦理道德,贪图自己的生活舒适,把生儿育女作为1种沉重负担,是对社会缺乏应有的责任感。许多学者认为,稳定的家庭是社会稳定的因素之一,而丁克家庭的大量出现,使离婚变得容易,也就带来了潜在的不稳定因子。丁克家庭失去了生育与抚养后代的职能,会对人们的生理健康尤其对女性的身心健康产生不良影响;丁克家庭的增多将加剧人口老龄化趋势;知识和教育水平较高的阶层不愿生育,而文化素质不高的却超生滥生,智力人口生育数量越来越少,而非智力人口生育数量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将加速目前已出现的人口素质的逆淘汰,长此下去会导致人口质量的下降,影响中华民族的发展。
相关文章:
相关推荐:
网友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