惊蛰养生:宜夜卧早行防“惊蛰病”有四大招(2)
1、起居方面。随着气温回暖,人们也就越来越会感到困乏,这就是俗称的“春困”。为了让自己全身心投入工作和生活,充足的睡眠必不可少。为了一个良好的睡眠,建议睡前泡脚、按摩脚底,这样可以推动血气运行,温补脏腑,安神宁心,消除一天的疲劳,利于入睡。睡前还可以稍微活动身体,有利于身体舒展和放松。
2、运动方面。适当锻炼,增强体质。从事文职工作的朋友,在春暖花开之际,应走出办公室,积极参加各种体育运动,以防未老先衰。对于老年人,由于不适宜作剧烈运动,故可选择适合自己的运动,如广播体操、老年保健操、气功、太极拳等运动。
3、饮食方面。春季气候干燥,容易使人口干舌燥、外感咳嗽。我国民间有惊蛰吃梨的习俗,生梨性寒味甘,有润肺止咳、滋阴清热的功效。惊蛰饮食调养应以保阴潜阳、以食养肝为原则。要注意全面营养,宜多吃富含蛋白质、维生素的食物,少食动物脂肪性食物,按时就餐,消化功能差时采取少食多餐的方法,保证营养的摄入。新鲜熟透的水果,有益于健康。
4、情绪方面。调适情绪,以养肝气。春天万物生发时,人的情志也处于一种开放宣达、生发疏泄状态,情绪易变,因而精神性疾患较多。可见春季要重视情志调养,做到心胸开阔、乐观愉快。还要特别注重养肝,避免怒伤肝。《黄帝内经》云:“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这句话提出了“治未病”的思想,阐明了“治未病”的重要性,它对养生保健、防病治病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数千年来一直有效地指导了中医学的防治实践。惊蛰养生还需根据自身体质差异进行合理的调养,但是不管你是何种体质,只要坚持有目的的保健养生,不断提高生活质量,相信都能过得健康长寿。【详细】
惊蛰过后补“阳气”
▲春三月,宜夜卧早行
中医学上,以四季配五脏,春季属肝脏,中医很早就提出“春宜养肝”的说法。春季应保持肝脏的生理功能,以适应自然界生机勃发的变化。如果忽视了护肝养肝,易影响健康。诸如流感、流脑、水痘、带状疱疹、流行性出血热等在这一节气都易流行爆发,因此要注重养生,提高免疫力。
《黄帝内经》曰:“春三月,此谓发陈。天地俱生,万物以荣。夜卧早行,广步于庭,披发缓行,以便生志。”其意是,春季万物复苏,应该早睡早起,散步缓行,可以使精神愉悦、身体健康。这概括了惊蛰养生在起居方面的基点要点:早睡早起,睡前用热水泡脚,并按摩足底涌泉穴,可促进睡眠。晨起可站在阳台或窗前,充分舒展身体,微睁双眼,凝视屋顶,然后双眼微闭,将双手搓热,捂在双眼上片刻,反复21次,可以保养眼睛,防止春天眼睛干涩。白天多到户外晒太阳进行日光浴,可以养人体之阳气。
▲多吃升发阳气之食物
“惊蛰时节的饮食调养同样是主要以‘春夏养阳’为原则”,池晓玲建议,可适当多吃能升发阳气的食物,如韭菜、菠菜、荠菜等,但此时正值仲春,肝气正旺,易伤脾,故惊蛰季节要少吃酸,多吃大枣、锅巴、山药等甜食以养脾,可做成大枣粥、山药粥。具体可根据每个人的体质情况而定。
中医所说的体质不同于人们常说的气质。气质是人体在后天因素影响下所形成的精神面貌、性格、行为等心理功能方面的总和,也就是“神”的特征,而体质是形与神的综合反映。两者有着不可分割的内在联系。即体质可以包括气质,但气质不等于体质。【详细】
【注意事项】
惊蛰需防“惊蛰病”
1、流行性疾病。民谚说的好,“早春早春,慎防春瘟。”早春三月,冷暖骤然变化,使人免疫力与防御功能下降。冬眠后开始滋生繁殖的细菌、病毒等致病微生物乘机肆虐,从而导致各种传染性疾病的发生与流行,如流感、麻疹、流脑、结膜炎、腮腺炎等,而老人儿童更是高发人群。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