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啥血压降不下来呢
老张今年50岁,从去年查出高血压以来,虽然找遍名医,他的血压却一直降不下来。专家最后发现,不是名医没水平,也不是药没效果,而是焦虑症在作怪。
原来,去年有一段时间,老张总觉得头疼头晕,到医院一检查,发现有高血压,心里更紧张了。之后老张专门找了比较有名的心脏科专家,专家根据他的情况开出了降压药方。药拿回家后,老张并没有急着吃,而是仔细看了几种药的说明书,他发现这些药物都有副作用,如心动过缓、低血钾、脚肿、咳嗽等等,由于担心药物副作用对自己身体的影响,他决定只吃医生要求剂量的一半。
吃药后,他几乎每天都会测量自己的血压,发现血压并没有明显下降,他更着急了。通过朋友介绍,找了另一个有经验的专家看。这位专家给他换了药,可是他拿到药后,还是先研究这些药的副作用,还是没按医生要求的剂量吃。就这样反反复复找了好几位专家,历经一年多,老张的血压硬是没降下来。最近,他来到心脏科就诊,该院心理科主任为老张进行了测试,发现老张患有典型的焦虑症。焦虑情绪本身可以影响血压,导致血压波动,另外,因为焦虑,过分关注药物的副作用,而不按医生要求的剂量服药,从而影响治疗效果,因此,老张的血压老降不下来。
误区之一是“不难受不服药”:
有不少患者虽认可用药,但却以自觉症状之有无及忍受成都来取舍用药。这同样是十分有害的。临床上,一些患者正是在“自我感觉良好”的情况下,检测血压有明显异常或进行有关检查时才知道心、肾、脑及血管已有程度不等的损害。有的甚至可以在“毫无察觉”时突发中风、心肌梗死等致残致死悲剧。这就警示我们,血压升高及器官受损的程度、预后与患者的自觉症状可以不一致,待到难受不了再去服药,岂不亡羊补牢,悔之晚矣?
正确的做法应该是按照客观指标——血压值及作为靶器官的心、肾、脑、血管损伤的客观检查资料去遵医瞩用药。
上一页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