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预防季节性心脑血管疾病?
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病受到很多诸如血管是否舒张、是否血压过大、血黏度是否过高等容易受到天气温度变化的影响,因此在这四季变化的春日里,你需要对心脑血管疾病方面的风险特别谨慎:
心脑血管遭遇春寒
“心脑血管疾病是老年人常见病,冬季是其高发季节,很多中老年人在冬季都十分注意养护心脑,但是春天气温回升后,很多中老年人就会放松对心脑血管疾病的警惕。”张红灵说。殊不知,早春的“倒春寒”会使人体交感神经兴奋,全身毛细血管收缩,冷热交替,血管就会收缩膨胀,心脑血管负荷加重,血压升高,遭遇心脑的“倒春寒”,如果自身心脑功能脆弱,就很难适应气温骤升骤降的变化,发生心脑血管的意外。
“心脑血管疾病发生前,往往有信号。”以脑血管意外为例,张红灵指出,脑血管疾病发病前往往会出现“短暂性脑缺血发作”,表现为一过性的偏瘫,一过性的失语,一过性的运动障碍等。但这些症状往往在一个小时之内得到缓解,容易被忽视。所以心脑血管疾病的防治需要早期干预,加强重视,临床常用含有红花、冰片、维生素E和B6成分的五福心脑清,其中的维生素E、B6对血管内膜也是一个很好的保护作用,可以防治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阻挡诱发心脑血管病的危险因素。
心脑春寒潜藏于生活
很多中老年人会选择在春天进行晨练,但是在早晨暴露于嘈杂交通噪音环境中锻炼,会增加患中风的危险。“对老年人而言,噪音起点为60分贝,之后每增加10分贝,老年人中风危险就会增加27%。”张红灵说,加之“倒春寒”,早晨一般气温低、雾气重,易使血管收缩过度,导致血压升高。对本身患有心脑血管疾病的人非常不利,噪音和污染随时会成为生活中袭击心脑血管的杀手。所以锻炼时间最好是早上九点或下午四点左右。运动过程中遇到身体不适,应该立即停止运动。不要过度疲劳和熬夜,尽量做到劳逸结合。
心脑春寒吃穿注意
“倒春寒,最需要重视的就是保暖,尤其是年老体弱者和免疫力低下的人要‘春捂’,以适应‘倒春寒’的气候特点。”张红灵说,不宜过早脱去冬衣,特别注意手、脸的保暖,尤其是口与鼻部的保暖;饮食方面,节制烟、酒,低盐饮食,多吃些大蒜、洋葱、芹菜等味道“冲”的食物,可以侧重菌类食物黑木耳、香菇等。这些菌类食物含有比较多的膳食纤维,有利于降低血液黏稠度。此外提倡早期使用维生素E,在细胞没有发生病变之前,提前使用维生素E进行干预,可以起到避免危险因素破坏心脑血管的作用。含有维生素E的食物,如坚果、花生、芝麻等,药物有五福心脑清,都能阻止自由基对血管壁的损害,从而预防动脉粥样硬化。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