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调饮食结构轻松瘦到90斤(2)
含有脂肪的食物也深受大脑欢迎。这是因为,脂肪容易被人体转化为热量,是热量密度比最大的几种食物之一。而人类对油脂的喜爱还与味觉有关。我们常说酸咸苦甜,可研究证实,人类味觉远比想象中的更灵活,作用的原理更复杂,对味道的辨别能力也更丰富,人类的味蕾是能够尝出脂肪的味道。更何况,在烹饪技术高度发展的现在,脂肪还能为许多美味食物增添风味,它可以很好地与谷物、糖结合;使肉类的肉质更佳柔软多汁;成为甜点和酱料的重要配料。
嗜甜成瘾!为什么我们都爱吃甜食?
在几千年前,糖并不像现在这样随处可见。对老祖宗来说,成熟的水果或难搞的蜂房处得到的糖热量高、口感好,是有助演化的好食物。因此,能吃到甜食、嗜好吃甜的人群可能在进化中更占优势,吃甜食的益处自然也被大脑牢牢记住、刻进基因里。所以,就算明知吃糖容易发胖,我们还是很难拒绝甜食的诱惑。更糟糕的是,人体很快就会适应糖的味道,此时需要吃更多的甜食才能让大脑得到相同的满足感,进而容易对甜食上瘾。
饮食控制的最高原则——与重口味同行!
就算是基因决定,也不要放弃治疗
虽然人类基因确实是让我们对高热量食物更感兴趣的重要原因,但这并不代表我们只能放任自己胡吃海塞,变成球或更大号的球。通过对高热量食物的认识,我们可以清晰的看到,想要控制饮食,靠得住的不是过分压抑自己的对高热量食物的喜爱和效果短暂的节食,而是要改变错误的饮食习惯,让落后于社会发展与厨艺进步的大脑、胃、体重,都能回到正确的位置上。
让大脑“冷艳高贵”起来
现在我们都知道,大脑对高热量食物的偏爱,源自食物匮乏的远古时代,这一遗传选择是人类在演化道路上胜利的标志。但在物资丰富的现代社会,还这么死脑筋只会胖、变胖、非常胖。我们要做的第一件事,是给大脑升级系统,让大脑在面对高热量食物时更理性。我们需要让大脑和身体非常明确地意识到:
①热量来源稳定
每天都有足够的热量供给,身体不需要太多地囤积脂肪;
②“挑食”也无妨
我们有足够的资本在高热量食物中优选高质量食物,比如红肉与白肉中选择白肉、在酥脆食物中选择更“原始”的新鲜蔬菜、通过新鲜水果摄取所需糖份等等;
③拥有“花心”的权利
当热量不是进食的第一优先要素后,大脑会选择摄入更全面的营养素,增加吃蔬菜和粗粮的幸福感。
耐心、有序地调整饮食结构
古人类发展到现在,花了数万年时间,所以,吃成胖子真不是一口两口的事。相对的,想要调整饮食结构,也不可能一蹴而就,最靠谱的方法还是徐徐渐进、科学有度。
①做个“高级”吃货——重视每一种食物的意义,重建对新鲜食物的喜爱
看到好吃的就迈不开步,什么东西都囫囵下肚,这只是吃货的初级阶段。作为一个对美食和身材都有追求有理想的人,我们需要学会了解食物的深层价值、懂得品尝食物的鲜味和原味。
当你清楚地知道,肉类、油脂、甜食虽然含有人体必需的营养素,但并不是一天热量的主要来源时,自然会考虑减少它们的摄入量。因为你有足够的理性数据,去抑制大脑的本能反应,做出更理性的判断。这个过程顺理成章,不会像暴力压制高热量食物进食欲望一样带来负面情绪和逆反心理。而品尝食物的鲜味和原味,能减少烹饪带来的热量“附加值”。
②做个“有底”吃货——记录饮食情况,注意每一顿饭的食量、进食时间、摄入营养成分的种类和比例
大多数人都很自信,认为吃了什么东西自己肯定了如指掌。可科学研究发现,不管是在短期记忆、还是长期记忆里,人类总是记不清楚自己吃了什么。
在一项细致的研究里,研究者监控了12个人的饮食情况。16周之后,参与者被要求回忆自己吃过什么,并填写问卷。可就算参与者事先已经知道饮食追踪正在进行、自己需要填问卷,最后还是记不清自己吃过什么。另一项研究中,研究者在一家意式餐厅的消费者离开餐厅的5分钟后调查他们是否吃过面包,其中有31%的客人不记得自己吃了多少面包,还有12%的客人否认自己吃过面包,其实他们确实吃了。此外,记忆还会影响食量。科学家曾邀请一些学生观看比赛,同时供应炸鸡翅,A组有专人清理鸡骨头,B组任由鸡骨头堆满餐桌。结果显示,A组学生比B组学生多吃了28%的炸鸡翅。很显然,在没有明显标示物或详细记录的时候,我们对自己食量的判断会出现误差。所以,千万别高估自己的记性。想要了解自身的饮食缺陷,还是老老实实做好饮食记录,由此制定准确的饮食调整计划。
③做个“有谱”吃货——了解烹饪对饮食的影响,选择更有益的烹饪方式
相关文章:
相关推荐:
网友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