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上海急救培训
您的当前位置:主页 > 健康 > 养生保健 > 正文

冬季养阳搓手晒背

来源:网络整理 编辑:管理员 时间:2018-03-02

  冬日运动宜轻松平缓,适当减轻活动量。记者 骆昌威 摄

  医学指导/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中医科副主任张竞之教授、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五医院王素玲中医师、广医三院荔湾医院中医科主治医师毛湄

  民间素有“冬至补一补,一年精气足”“三九补一冬,来年无病痛”的说法。冬至已过,意味着一年最冷的时节已经到来,从穿衣御寒到饮食起居和运动该怎么根据节气做调整?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找来中医师为您支招。

  穿衣

  三招穿出舒适“微气候”

  冬至过后,连着小寒、大寒,大冷天最佳御寒方案是正确穿衣并不是穿得越厚越保暖,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五医院王素玲中医师教你,要想穿出舒适“微气候”,有这几个窍门——

  窍门1:注重保暖、舒适。衣服的保暖程度与衣服内空气层的厚度有关,如羽绒服有一定的厚度,羊毛织物的气孔不是直通的,两者保暖性不错,能让人“既有温度,又有风度”。冬天天气干燥易皮肤瘙痒,穿着上应尽可能选择纯棉、真丝等不易产生静电的内衣、内裤、衬衫等。不宜穿过厚过重的衣服,尤其是行动不便的老人,长时间穿厚重衣服可引起关节酸痛、乏力。

  窍门2:不高不紧。领口过高或使颈部活动受限,过紧则可能对颈部血管有一定压迫,会产生一定程度的不适,需要影响气血运行。此外,寒冬里血管收缩循环相对较差,袖口、裤腿、袜口等不宜过紧,过紧或可影响静脉回流,严重的甚至可导致下肢肿胀、发凉,增大静脉血栓的风险。

  窍门3:头防风,脚防寒。头常外露,热量散失多。在热量散失的同时,风寒极易乘隙通过头部侵入人体。另外,“寒从脚起”,人体十二条经络有六条起始或汇聚于脚部,如果不注意脚部保暖,寒邪则易通过经脉侵入人体。因此外出时要时刻注意头和脚的保暖,最好戴帽子、围巾,穿棉布鞋、棉袜等。

  饮食

  滋阴潜阳 吃出平衡好状态

  冬令饮食以滋阴潜阳、增加热量为主,可适当吃些坚果。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中医科副主任张竞之教授解释说,坚果含有大量蛋白质、矿物质、纤维素等,性味偏温,这个时节比较冷,吃后不易上火。  

  这个时节如何补气、补血、补阴、补阳?针对不同人群,广医三院荔湾医院中医科主治医师毛湄推荐了四款靓汤,街坊不妨一试。

  补气靓汤:灵芝人参鸡汤

  材料:灵芝25克,人参3克(党参或太子参25克),龙眼肉40克,鸡肉150克,姜一片。

  做法:鸡肉切块,烫一遍热水备用;人参切成薄片,灵芝、龙眼肉洗净;加水适量,大火煮沸后放入所有材料煮10分钟,再转文火煮2小时后调味即可。

  适用人群:适合气虚体质者,常表现为语声低微,形体消瘦或偏胖,面色苍白,气短懒言,精神不振等,易患感冒,抵抗力差,病后康复缓慢。

  补血靓汤:当归生姜羊肉汤

  材料:当归30克,生姜60克,羊肉750克,葱30克,黄酒50毫升,盐适量。

  做法:将羊肉切块焯水备用;当归清水洗净,葱姜切片备用。羊肉、葱、黄酒、当归同放砂煲内,加开水适量,武火煮沸后,改用文火煲1小时左右,放盐调味后即可食用。

  适用人群:适合血虚体质者,常见表现为:神倦乏力、头晕、心慌、面色发黄无光泽、怕冷、倦怠等。亚健康健康人群可适当食用。但口干口苦、咽喉肿痛及大便干结者慎用;食后如果出现大便干、小便黄、口干苦或口中发黏等症状,说明体质偏热或夹有实热、湿热,也不宜食用。

  补阴靓汤:甲鱼枸杞地黄汤

  材料:甲鱼1只(300克以上者),枸杞子10克,熟地黄15克,生姜1片。

  做法:将甲鱼宰杀后,去头、爪、内脏、甲壳,洗净,切成小方块,放入瓦锅内;再放入洗净的枸杞子、熟地、姜片,加水适量,武火烧开,改用文火炖熬至甲鱼肉熟透即成。

  适用人群:适合阴虚体质者,常见表现为:形体消瘦,两颧潮红,手足心热,潮热盗汗,心烦易怒,口干,头发、皮肤干枯等。

  补阳靓汤:鹿茸北芪仙茅鸡肉汤

  材料:鹿茸25克,北芪12克,仙茅12克,淫羊藿12克,鸡肉150克。

  做法:鸡肉去皮、去肥膏,放入开水中稍煮,取出,洗净;鹿茸、北芪、仙茅、淫羊藿分别用水洗净。再将以上材料放入瓦煲内,加入适量水,炖至烂熟,加入细盐调味,即可饮用。

  适用人群:适合阳虚体质者,常见表现为:面色苍白,气息微弱,体倦嗜卧,畏寒肢冷,或有肢体浮肿等。

  运动

  宜轻松平缓适量

栏目分类
上海急救培训

关于我们  法律声明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17-2018 悦安健康网 版权所有  

上海急救培训中心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