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故反思|一个老安全人谈谈操作规程出错,而
有文献报道,化工行业中约超过40%的工艺安全事故与操作过程出现偏差有关,企业分析安全事故原因时,更多的把原因定位于员工是否遵守操作规程,掩盖了操作规程本身的问题而导致安全事故的重要原因。我们分析了许多事故的原因,归纳了操作规程主要存在以下四方面的问题。
一、操作规程体系不完善的问题企业没有操作规程的情况基本上不存在,但有操作规程并不代表操作规程体系完善。大量事故案例看出,管理不规范的企业如救火队员,今天这里出事,编制一个操作规程,明天那里有问题,制定一个管理规定,后天出现紧急情况,再制定一个应急预案。所以,完善的操作规程体系,能确保生产受控过程处于稳定状态。
以碱回收炉膛爆炸事故举例,2015年3月28日,某公司1000T/D碱回收炉膛爆炸,造成水冷壁多处撕裂、严重变型、固定支架位移脱落,依据事故等级划分:属重大锅炉设备事故,事故直接与间接经济损失约500余万元。事故发生的间接原因是入炉超浓黑液折光仪人为旁通,擅自变动、停用连锁保护,投入不符合燃烧工艺技术条件的黑液。
上述案例中,我们追问五个为什么? 1、有没有安全联锁的管理规定? 2、安全联锁管理规定培训了吗? 3、员工是否掌握了安全联锁管理规定? 4、员工为什么不执行安全联锁规定? 5、员工不按规定执行,管理人员知道吗?先找找管理中的原因,如果你都没有这些规定,谈何员工违反操作规程,安全意识淡薄呢?我们常常讲用五个为什么分析问题,大多数情况下问到三个就不错了。
所以,管理部门应定期审核操作规程体系,识别其充分性。因操作规程体系漏项而发生安全事故,管理缺陷往往是导致事故的主要原因。如下图我公司的操作规程体系图,根据操作规程体系,查操作规程台账,结合工作任务清单,分析生产过程中各项工作是否可控。
二、操作规程编写质量的问题
什么样的操作规程是有效的?每个工厂、每套工艺系统各不相同,因此没有一个统一的、唯一正确的编写操作规程的标准。现实的情况是,大部分操作规程编写质量差,可操作性不强。
根据化工行业操作的特点,结合双氧水生产的操作经验,双氧水生产操作规程的内容应包括三部分:操作提示、操作步骤、作业安全分析。
2.1操作提示部分主要是为员工提出需要特别注意的内容,其目的是为了增强员工安全意识,防止人员误操作带来的风险。
2.2操作步骤部分主要对操作内容进行细化,分成若干项小的任务进行分解。
2.2.1操作步骤内容又分为操作前的检查和准备、操作过程和操作后的工作三部分。
2.2.2操作步骤编写的要求
⑴、职责分工明确,配合密切
操作步骤应明确每项操作任务的责任人,避免因分工不明确,沟通不畅而造成安全生产事故。
⑵、操作步骤完整细致
⑶、控制尽可能量化
操作规程注重操作"量"的概念,如温度、压力、流量等参数尽可能的量化,阀门的开度,要准确到"几丝",而不是"打开"或"关闭"。现行的操作规程中常见这样的字句:"注意安全"、"严禁超压、超温、超负荷"、"检查各处无异常后开机"等等。这些口号作为具体的操作要要求不够严密,往往使操作者难以正确掌握。
2.3操作步骤安全分析
现有的生产操作规程往往与安全生产操作规程分开,员工在执行起来不能形成系统化的操作理想,这也提高了非意向行为发生的机率。操作规程中增加作业安全析,能较好的将二者结合起来,提高员工操作时的安全意识。
相关文章: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