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事故致因模型来探讨“绝对”安全
交通工程建设进入快速发展时期,伴随而至的公路、桥梁、隧道等施工安全风险逐步增大,安全问题也日益突出。如2016年4月13,广东省东莞市麻涌镇一厂区龙门架倒塌,造成18死33伤;2017年5月11日,深圳市城市轨道交通发生一起坍塌事故,造成3人死亡;2017年8月13日,中山市长江路道路改造工程一重型吊车吊臂坠落,造成4死2伤。通过事故原因统计分析,人为因素占绝大比例,海因里希得出人的不安全行为引起了88%的安全事故,杜邦公司统计得出的比例为96%,美国安全理事会NSC统计得出比例为90%,我国研究得出的比例为85%。而导致不安全行为的根本原因在于"安全意识淡薄"。
交通工程施工具有技术复杂,露天及高空作业多,环境恶劣,机械化、自动化、信息化程度低等特点,这对作业人员的素质提出了很高的要求,除了必要的专业技能外,还必须具备一定的意识条件。因此,必须重视施工从业人员的意识问题,提高从业人员从意识上控制自己行为的能力,做到行为安全。而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在作业人员的培训上严格把关。
图1-a 事故致因"2-4"模型[1]
图1-b 事故致因"2-4"模型[1]
表1 "2-4"模型中模块的定义[1]
根据事故致因"2-4"模型可知,事故发生的根源原因是安全文化欠缺,根本原因是安全管理体系欠缺,间接原因是操作人员安全知识不足、安全意识不高、安全习惯不佳。解决事故发生的一条重要手段就是强化监管行为。目前,江苏省交通工程建设安全监管机构的工作重心主要偏向于通过"标准化"和"平安工地"的建设来解决安全管理体系欠缺问题,并结合安全教育培训、安全检查、安全活动等来营造安全文化氛围,但是在一线作业人员的安全知识、意识、习惯、心理、生理方面的研究和关注度尚有不足,在将上级安全管理要求有效传递到一线、安全责任落实到一线等方面存在"缓冲区"。"缓冲区"的重要体现即施工人员"安全意识淡薄"。
如何有效提高一线作业人员的安全意识、安全知识、识别危险的能力,是摆在每名安全管理人员面前的一道难题。就目前建设项目来看,无论是在国内还是在国外项目部,大部分的现场一线作业人员都由农民组成,而这些工人在施工场地从事某项工作具有很大的随机性和流动性,他们大多不能全面掌握某项工作的专业知识,虽然工人在进入施工现场前参加入职安全培训、作业前参加安全技术交底,然而在很多情况下由于教育交底内容和形式的欠缺导致收效甚微,接受安全教育交底的工人常常似懂非懂,安全技能及知识水平很难提高,为其作业安全和人身安全留下了隐患。
在工程实践中,大多数情况下,工人师傅们并不关心"为什么""是什么",他们只关心"怎么做"[2]。因此,通过研究施工人员的意识和行为,进一步解决"安全生理不佳"、"安全心理不佳"、"安全习惯不佳"、"安全意识不足""安全知识不足",是将安全管理要求有效传递到施工一线、层层落实安全生产责任的重要途径,是继安全文化营造、安全管理体系建设之后的又一研究和关注重点。研究表明,针对性的安全教育、简明易懂的安全指令、直观形象的展现形式、重复性的宣传暗示、及时满足生理和心理需求等是形成安全意识的有效途径,再通过安全意识指导安全行为,将"要我安全"升级为"我要安全"。
本项目将在意识影响因素研究内容的基础上,明确通过哪些具体措施可以提升安全意识,再通过设定施工场景形成安全心理暗示,并以图画来解读交通工程施工中的安全危害因素、安全基本常识、安全技术与管理注意事项和安全指令等,把标准规范的条文解读与直观形象的施工场景结合起来编制成册,正向指导一线作业人员"应该怎么做"。
1.1 安全意识研究现状
相关文章: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