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如火如荼的共享单车,我想到了灭火设施的“
自行车作为一种既古老又现代的交通工具,命运起起伏伏,在问世200年之后,居然因为妥善解决了“最后一公里”的出行问题,再度成为街头巷尾的一道靓丽风景线。共享单车解决的是“人流”问题,那么,对于灭火救援中的灭火剂“物流”问题,应当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以往的公共交通方式有地铁、公交、出租车、专车、摩的、电瓶车等等,而共享单车却从一片混沌中“发掘”出了“最后一公里”这一专属区间,指向清晰明确,成功运营的背后,实际体现出它在这个区段的独有优势:随时随地取用,即来即走,操作骑行简便,路线随意,人力驱动,效率明显,成本低廉,网络是能够实现“共享”的关键。
关于灭火剂,也一直在考虑“输送”方式以及承载包装问题,尽管也有消防水车、泡沫车、现场固定灭火设施、各类灭火器甚至于灭火导弹,但倒退回去看,在“最初十分钟”里,受制于各种条件因素,在实际启用时间上很难进一步“逼近”零点,灭火剂的输送流程始终不够“顺畅”,远远达不到“共享单车”那种“精准覆盖”的效果。
灭火设施与交通工具一样,都具有一定的“公共属性”,都在为公众利益服务,那么,面对随机的需求,为初期灭火所提供和预备的方式,也应当像“共享单车”一样廉价易得、随时随处可见、操作简便、免于维护,资源保障、自由共享、满足个性需求,这样才能在实际应用中体现出最大的使用灵活性,充分利用前十分钟,由此显著提高初期灭火控火的成功率。两种思路方式相类似,都着眼于体系“末梢”的载体进行“共享”,知微见著,由此促成整个运输体系更加快速自如地流转,差别在于,单车“关注”的是“末端”(或“首端”),灭火“聚焦”的只在“始端”。
现阶段的灭火其实不必只局限于技术,更多的还应深入到人的火场行为学研究并结合灭火剂的物流问题,或者说,需要换个视角来看待火灾,“跳出”灭火谈灭火。只要能够成功“打通”火场中的“最初十分钟”,充分发挥出应急功效,其现实意义自然不会亚于由共享单车所“连通”的这“最后一公里”。
相关文章:
相关推荐:
网友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