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上海急救培训
您的当前位置:主页 > 急救 > 疾病急救 > 正文

有人突然发病 你敢不敢急救

来源:网络整理 编辑:管理员 时间:2018-03-01

  如果有人突然在你面前发病倒下,你敢不敢上前急救?

  搞急救培训不能只讲覆盖率

  越来越多的市民也盼着参加规范的急救培训。瑞金医院、儿中心先后开办由美国心脏协会认证的急救培训课程后,接到许多市民和企业的报名电话。有意思的是,报名企业多为外资企业。瑞金医院急诊部培训项目负责人童建菁说:“在国外,急救观念早就普及了,参加过急救培训者在人群中已经达到20-30%。”其实,学会实战型急救只需4-5个小时。

  2007年,上海市教委、市儿科协会曾联合开展名为“护苗计划”的培训,先后培训了6000名幼儿园教师。儿中心党委副书记江帆说:“与以往不同,我们挑选临床一线最有经验的医护人员当老师,配备了最先进的急救训练模型,希望学员们能学得扎实,真正掌握。”结果,参加完培训不久,两名幼教老师就参与了对孩子的第一时间抢救。

  去年在宁波一所高校,一名学生长跑途中突然倒地、呼吸困难,所幸现场有两位同学学过急救,他们及时出手,避免了一起猝死悲剧。“有时候,只要在发病者心脏处按压几下,哪怕动作不够标准,都有可能挽回一条生命。”周嫣说。

  第一目击者能动手施救的不到2%

  东方医院急救培训中心徐惠梁在《关于“世博园区医疗急救保障网格化”的建议》中,提到了“保障救人者”的问题,他认为:凡持有国际通用急救证件的人,如果参与急救,理应得到法律保障。童建菁曾就此事询问美国心脏协会专家,对方答:“凡是持证救人者,目前还没有在美国法庭留下过追责的记录。”当然,要在中国“免责”,还有待中国法律确认。

  人们太缺乏急救技能了!尽管上海近年来在市民中开展了救护培训,但培训覆盖率与有效率不呈正比。“急救培训可以不那么详细地讲授医学知识,却不能缺少操作训练。”周嫣说,但很多急救培训并没有将操作放在足够重要的位置。一位市民描述自己参加的培训:教室内,二三十名学员看老师在讲台上比划急救动作……“我根本不认为自己学会了急救,遇险时当然不敢用”。

  培训市民的急救技能,不能只讲覆盖率,更重要的是实际效果。医生们认为,急救应该是一些职业从业者的必备技能和上岗门槛。这些职业包括教师、警察、健身房教练、保安等等,餐饮业也应有一定比例的员工掌握急救技能——他们遇到意外事件的概率更高,参与急救的机会更多。

  上海儿童医学中心基础生命支持项目的培训导师周嫣,读了育才中学一名高三学生上月底猝死课堂的报道后格外感慨:“其实,我们在初中学生中就该普及急救知识和技能,因为第一现场、第一时间施救非常重要。”

  随着城市疾病谱的变化,我们遇上突发急病事件的概率正迅速上升。如今,城市里有数量庞大的冠心病患者,还有日益频发的车祸……据教育部门统计,去年大学生死亡人数中,突发疾病猝死者占了三成。

  在呼吁普及急救意识和技能的同时,童建菁还期待给救人者法律保障。前不久,一家打算对1000名员工进行急救培训的外资企业突然通知她,改主意了,决定放弃——因为员工们提出了一个谁都会顾虑的问题:“万一救人不成功,我会不会要担责任?如果不能免责,岂不是给自己惹麻烦?”

  但遗憾的是,大部分情况下,第一目击者只会忙着拨打120,或者四下寻找医务人员,而不是抢救患者。“对于心跳骤停的发病者,急救的黄金时间是前4分钟,每拖延1分钟就会降低10%的抢救成功率。”上海急诊医学会副主任委员、瑞金医院急诊科主任陆一鸣教授介绍。根据相关统计,我国每年有几十万人死于心跳骤停,而75%的猝死发生在医院之外,第一目击者能动手及时施救的不到2%。

  参加过急救培训的黄慧有相同的困惑:“现在,人与人之间越来越缺乏信任。我救人,但病人不幸没救回来——如果别人硬说他的死是因为我‘急救不当’,我怎么办?怎么解脱自己?”她说:“我是学会了急救,但只会在需要时帮家人,肯定不会去救陌生人。”

  救人者需要“免责”的法律保障

上海急救培训

关于我们  法律声明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17-2018 悦安健康网 版权所有  

上海急救培训中心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