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上海急救培训
您的当前位置:主页 > 健康 > 养生保健 > 正文

让疾病远离这个冬天(2)

来源:网络整理 编辑:管理员 时间:2018-03-01

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呼吸内科主任医师陈正贤指出,哮喘多在遗传基础上,受到体内外某些因素激发所致,如对花粉、灰尘等过敏或呼吸道感染;精神因素、气候因素及不科学运动也可造成复发。患者的呼吸道黏膜受冷空气刺激,气道反应性增高,可诱使复发;其肺部比常人更易发生炎症。感冒、咳嗽未及时缓解也可能引发哮喘。

冬天气温降低、昼夜温差变大,给了流感和感冒乘虚而入的机会。人们窝在屋里,用暖气、空调时不注意加湿,呼吸道防御能力下降。赶上雾霾天又不能开窗通风,单位空间内病原体数量增多。年老体弱者、儿童、慢病人群、免疫力低下者等容易受到细菌、病毒的侵袭。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消化内科副主任医师 肖 梅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老年医学科主任医师 康冬梅

有心脑血管基础病的人群要防寒保暖,出门戴围巾和帽子,保护心脏和大脑。多喝水,降低血液黏稠度。多吃富含纤维素的食物,保持大便通畅;高蛋白、高维生素、低脂肪的食物有助保护心脑血管。室温控制在18℃左右,避免室内外温差太大。日出后或午后适量运动。保持心态平和,避免情绪激动。有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动脉硬化等原发基础疾病的人群,冬季更需按时服药,不可突然减量或停药,外出携带硝酸甘油、速效救心丸等。▲

北京大学全科医学系副主任、北京大学人民医院急诊科主任 朱继红

朱继红说,慢性支气管炎是慢阻肺的一种,冬天容易发作,以痰多、咳嗽、头痛(长时间咳嗽引发)、喘息及反复发作等为主要症状,由感染、长期吸烟、过敏等因素引起。若控制不佳,病情迁延不愈,易并发阻塞性肺气肿,甚至发展成肺心病。

寒潮暴雪来袭,消化道疾病患者会增多。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消化内科副主任医师肖梅说,在冷空气的刺激下,胃肠道慢性炎症、溃疡患者常会出现腹胀、腹痛、消化不良、嗳气、反酸、腹泻等症状。朱继红说,冷空气刺激人体,血液中的组织胺增多,导致胃肠道痉挛性收缩。冬季人们常吃滚烫、辛辣食物,时常暴饮暴食、运动量减少,易诱发慢性胃炎、消化道溃疡、胃肠道功能紊乱等疾病,甚至出现消化道出血、胃穿孔等并发症。

脚位于下肢末端,远离心脏,血液循环较慢,血液供应比身体任何部位都少。脚部皮下脂肪很薄,保温性差,人的正常体温一般在36.5℃左右,而趾尖温度有时只有25℃。为防止机体散热过多,末梢血管收缩,血流受阻,回心血量减少,心输出量降低,脚部温度更低。

血供较少,足寒伤身

以哮喘、慢阻肺为代表的慢性呼吸道疾病,冬季容易复发。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骨科主治医师 鹿 亮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骨科主治医师鹿亮说,俗话说“足寒伤心”,脚受凉易伤及全身,引发感冒咳嗽、乏力、食欲差、胃痛、痛经、免疫力下降等。脚与上呼吸道黏膜有密切的神经联系,受凉可反射性引起上呼吸道毛细血管收缩,纤毛摆动减慢,潜伏在鼻咽部的病毒、细菌乘虚而入,诱发感冒或支气管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老年医学科主任医师康冬梅指出,冬季干燥,老年人皮肤水分流失加速,容易脱屑,引起瘙痒、皲裂等,严重时脚部裂口部位出血,影响行走。

编者的话:冬季气温低,空气污染来袭,各种病毒肆虐,加上活动减少,节假日饮食不节制,可能使得一些疾病的发生率上升。如何做好预防,不让疾病找上门?《生命时报》邀请多科专家,就感染、呼吸慢病、心脑、胃病、关节病等五大类冬季常见病进行梳理。

预防方面,除了接种流感疫苗,还要注意保暖,不要“歧视”秋裤,更不能大冷天还露着脚脖子;保持家中空气流通,雾霾天不要开窗,空气优良时及时开窗换气;适度户外活动,比如走路或骑自行车上下班,天气暖和时去公园走走,以增强体质;多喝水,多吃水果,多吃富含维生素的食品,少吃油腻食品;少去公共场所,到人多的地方戴口罩;注意卫生,勤洗手,勤换衣物,常把枕头、被褥等床上用品拿出去晒晒。出现感冒或流感症状时,别滥用抗生素。▲

北京大学全科医学系副主任、北京大学人民医院急诊科主任朱继红教授说,普通感冒常表现为喉咙痒痛、鼻塞、流泪、流鼻涕、打喷嚏、咳嗽、轻度发热、头痛、咽痛等,多数患者咳嗽时间持续较长。若病情进一步发展,可能转为支气管炎。流感往往起病急,患者畏寒、高热、头痛、肌肉关节酸痛、全身乏力、鼻塞、咽痛、干咳、高烧,危害是引起肺炎、肺心病、哮喘、支气管炎等并发症。心肺疾病患者、老年人、体质虚弱者要多注意。

栏目分类
上海急救培训

关于我们  法律声明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17-2018 悦安健康网 版权所有  

上海急救培训中心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