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事故致因模型来探讨“绝对”安全(2)
安全意识是个体在感知外在环境威胁到自己或者团队其他成员的生命和财产损失时产生的一种潜意识的防备心态,进而采取趋利避害的自主行为。
表2 安全意识的概念界定
国内外众多学者先后对安全意识、安全氛围、安全行为和人机功效进行了大量研究,并对四者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通过建模(如图2、图3所示)进行研究分析,认为如果工人对安全的认知程度不高就容易在工作中出现一些不安全行为,工人如果感知到安全氛围高,就会提高自身安全意识,同时,为了获得更多的物质和精神奖励、报酬,工人会采取更多的安全行为,使得自身的意识、行为和组织的安全氛围处于对等互惠水平。通过安全意识维度构成要素的研究(如表3所示),可明确安全意识的干预措施,其中针对性的安全教育培训可提升员工安全知识、加强员工安全实践、改善员工安全态度,是解决安全意识淡薄的首要措施,强化安全监督管理和安全文化氛围营造是重要的辅助措施。
图2 安全氛围、意识、行为及环境(人机功效)关系模型
备注:H1-安全氛围对工人安全行为具有正向影响;H2-安全氛围对工人安全意识具有正向影响;H3-安全意识对工人安全行为具有正向影响;H4-安全意识在安全氛围和安全行为之间起中介作用;H5-工作环境安全水平在安全氛围和安全意识之间起负向调节作用。
图3 安全氛围、意识、行为(参与、遵守)关系模型
表3 安全意识的维度划分
1.2 安全干预研究现状
安全干预的目的是提升安全意识、预防不安全行为,从而预防事故发生,其中法律(制度)约束、奖惩激励、督促检查、心理咨询、危机(安全)体验、行为训练、教育培训是常用的安全意识干预措施,杜邦安全训练观察计划(STOP)、行为安全流程管理(VBSP)、正向行为支持(PBS)是目前最为有效的安全行为干预措施。在建设工程安全管理领域,常用的安全干预措施包括管理措施和技术措施。管理措施如警示标志、宣传教育、交流辅导、安全体验、奖惩激励等,可直接干预意识(心理),图4为安全意识干预模式;技术措施如安全设计、劳保用品、防护装置、技能培训、应急演练等,可直接干预行为,图5为安全行为干预模式。
图5 安全行为干预模式
现代安全管理的重要途径是通过法律、制度、标准、技术等推荐或强制的要求来规范和改变"人心向上、人性向下"的本质,从而干预人的安全意识和行为。安全心理学和安全行为学研究认为:人心向上,所以人永远都难以满足,因此制定安全政策(法律法规、标准规范及规章制度等要求)时要顺应人心,在广泛征求意见,争取绝大部分人的支持后再实行;人性向下,所以人永远都经不起考验,因此要预判风险等级、考虑最不利情形,制定和实施具有针对性、操作性、有效性的管控措施。
在生产实践当中,事故发生的直接原因往往都是一线作业人员的不安全行为,而物的不安全状态和环境的不安全情形的激活因素都是人的不安全行为,纵使已有完善和严格的法律体系、责任体系、制度体系、技术措施,如安全标准化体系、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双重预防体系等,仍然防止不了在某一瞬间一线作业人员的疏忽大意和违章作业。
在面对一线作业人员(如建设工程中的"民工"群体)文化教育普遍低下、理解能力普遍不足,普遍存在"不想学、不会学、不想做、不会做"的现象,如何将安全管理工作有效传递到施工第一线?如何告知工人最需要知道的安全知识?如何提升工人最需要掌握的安全技能?如何让工人做到最低限度的应知应会?等问题,都是需要迫切解决的。
针对上述问题,国内外结合国情特点,都有不同的解决思路:
相关文章: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