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安全工作者身上的“忧郁”气质
大家都知道,已有很多人讨论过安全科学的属性,最为经典的是“文理综合、学科交叉、行业横断”。最近,我思考,其实,很多综合交叉学科都具有上述安全科学这一性质。因而,这还不应该是安全科学的唯一属性。此外,上述安全科学的属性也好像还没有道出安全学人与安全工作者的“心结”和“心声”。思来想去,我给出了安全科学另一个具有感情色彩的属性,那就是“忧郁幸福”。本文主要论述安全科学的忧郁性,即“安全科学是一门忧郁的科学”。 导师在招收学生时,无论是硕士还是博士研究生,往往都会在招生时告诫学生说:做学问要耐得住寂寞。一般而言,这个寂寞的含义主要是做学问的态度,指踏实静下心来坐冷板凳的寂寞。就安全科学工作者而言,这个寂寞更多是从业者学术地位的边缘化。 其次,“忧郁”指向对安全工作者的工作(学科)气质的体认。其实,“忧郁”是安全工作者的工作(学科)气质,具体体现为:
因而,“一个普通安全学人如何在边缘化的安全学科的学科大环境中自我肯定其学术存在”是所有安全学人所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也是应深思的一个问题。总之,安全科学的学科认同危机会造成从业者对其学术前景自感忧郁,疑虑重重。此外,之前,我也有博文论述过类似的问题,如“从事交叉科学研究真是痛并快乐着”,这方面就在不具体阐释了。 首先,“忧郁”指向对安全科学的学科认同危机。人们都说,安全科学是一个超级“大学科”,谁都可以研究一些属于它的内容,这主要指它的超级交叉综合属性。但现实是,安全科学从来就是一个“小学科”,甚至是一个边缘化的学科,这样的学科环境让安全科学学者感到压力很大,也面临“小学科”的大窘境。 第二,安全工作者要时刻“克制”自己。我们都知道,安全工作是一个非常神圣的工作,安全工作人员一手托起了被管理者的生命安全和家属的殷殷期盼。所以这是一个容不得丝毫马虎的工作,需要我们的安全工作人员时刻绷紧神经!安全规则是实现和保障安全的基本保障,安全人“是否按规办事”更是涉及众人安危的事情。那么,一个安全人对自己的起码要求和最高要求是什么?就是在自己身上克服他的“自由”与“随意”,成为“守规矩的人”。显然,这种“克制”,就是一种“抑”的东西。抑制你的“冲动”,抑制你的第一反应,把所有将要发生的错误抑制在萌芽状态。 第三,安全工作者总是“提心吊胆”,总有一种“揪心”和“有苦说不出”的难受。伤害(包括事故)的发生具有很强的随机性,随时随地都有可能发生,这就导致安全工作者不但工作时间超长、没有规律,而且总是提心吊胆,心里的“安全弦”一直紧绷着,感觉总是奔走在“生死攸关”的浪尖,压力重重,无以言表。此外,安全工作者还要经常目睹或接触惨烈而“揪心”的伤害(包括事故),甚至死亡,更是惋惜“伤者”与“逝者”的“不幸”,及其家人亲朋好友的“悲伤”与“无奈”。他们的眼前一片灰暗,目之所及的地方都是“悲惨”世界。因此,心里很容易抑郁伤感。
第一,安全工作风险性高。作为安全工作者,就是预防伤害(包括事故),防止人受到伤害,特别是不要造成重大伤亡。安全工作具有“安全所系,性命相托”的性质,因此,要求安全工作人员具备精湛的安全管理技能、高尚的安全伦理道德,及优质而贴心的安全服务。总之,安全工作人员总是冲在预防伤害(包括事故)、调查处置伤害(包括事故)和抢险救灾的第一线,承担着极大风险。其次,是职业风险,安全管理行为来不得马虎,稍有不慎,就会酿成安全事故。再次,将会面临一系列追责和沉重惩罚。安全工作者感觉拿了一点工资,做了一个风险大的工作,顿时使安全工作者精神高度紧张,心理压力山大。
相关文章:
相关推荐:
网友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