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上海急救培训
您的当前位置:主页 > 急救 > 疾病急救 > 正文

夏天“热晕人” 防暑有法(2)

来源:网络整理 编辑:管理员 时间:2018-03-01

  人工复苏现场抢救和转运病人过程中,密切观测病人神志、呼吸和脉搏。对昏迷者,将其头后仰,保持呼吸道通畅。一旦发现病人呼吸、心跳停止应立即进行口对口人工呼吸和胸外心脏按压进行复苏。

  慢性病患者能引起汗腺功能障碍疾病的患者,如先天性汗腺缺乏症、囊性纤维化、硬皮病、广泛皮肤烧伤后的瘢痕形成病人,由于散热障碍,在高温天气更易发生中暑。脑血管功能不全、尿崩症或严重糖尿病、长期应用利尿药等患者,由于体温调节中枢功能障碍和生活不能自理,或由于多尿引起脱水,也是中暑的高发人群。

  合理着装炎热的夏季,着浅色、透气、宽松的棉、麻、丝质服装,便于汗液挥发,有利于散热。戴隔热遮阳帽,涂抹防晒霜。

  青壮年盛夏从事高温或野外作业者,如奋战在熔炉旁的炼钢工人、在烈日下暴晒的建筑工人、夏季进行马拉松锻炼的运动爱好者或军训的新兵或学生、去热带旅游者、烈日下值勤的交通警察等。

  预防胜于治疗

  促进散热让病人平卧,解开衣扣,松开或脱去衣服,按摩躯干和四肢的皮肤肌肉,加速外周血液循环,促进散热。

  严重者需拨打120对重度中暑者,在采取上述措施的同时,应立即拨打120,将患者迅速送往有条件的大医院急诊科治疗。

  补充液体和电解质清醒病人可饮淡盐水(0.2%~0.3%氯化钠溶液)或清凉含盐饮料。对神志不清的病人,最好不要喂水,以防误吸。有条件者,可静脉输注5%葡萄糖生理盐水或复方氯化钠溶液。

  中暑的现场急救

  先兆中暑病人有头痛、眩晕、口干、舌燥、出汗、疲劳、注意力不集中和动作不协调等症状。

  立即脱离高温环境将患者转移到阴凉通风处。有条件时,可用电扇通风或空调降温。

  改善工作环境特别是对于在高温环境中工作的人群,应装备良好的通风、降温、调节湿度和隔绝热源的设施。在高温车间作业时,应先进行两周左右热适应训练。经常饮用含钾、镁、钙盐和多种维生素的防暑降温饮料。

  合理安排作息时间夏日出门、田间劳作或户外作业者最好避开阳光最强烈、气温最高的时段(10时~16时)。避免劳累,注意休息,延长午睡时间。曾经发生过中暑的病人,恢复后数周内,避免室外剧烈活动和烈日下暴晒。

  中暑的病死率为20%~70%,50岁以上患者高达80%。中暑后体温升高的程度及持续时间与病死率直接相关。有慢性疾病或体温升高者病死率明显增加。因此,在盛夏时节,对于上述各种易患群体,应积极采取预防措施。发现中暑患者,应迅速采取以下急救措施,减少或防止悲剧性事件发生。

  物理降温中暑高热患者服解热镇痛药无效,应当用冷水或用冰袋置于病人的头、颈、腋下、腹股沟等处,或用酒精擦病人的头、颈、腋下、腹股沟等处,都可达到迅速降温的效果。如无低血压或休克表现,可将患者躯体浸入27 ℃~30 ℃水中15~30分钟,也可达到迅速降温效果。对血压不稳定者,可采用蒸发散热降温,如用23 ℃冷水反复擦拭皮肤,同时应用电风扇或空调促进散热。

  中暑俗称暑热,是由于体温调节中枢功能障碍、汗腺功能衰竭和水电解质丢失过多引起的疾病。中暑常发生在气温超过32 ℃和湿度大于60%、无风的夏季。特别是对高温环境未能适应的人群更易发生中暑。在高温环境中剧烈运动或重体力劳动、发热、脱水、过度肥胖、穿透气不良的衣服、严重糖尿病、甲状腺功能亢进症、心力衰竭、中枢神经系统病变(如脑血栓或脑出血后遗症),以及长时间应用某些产热药物(如苯丙胺、麦角酰二乙胺)、抗胆碱能药物(如阿托品、颠茄等)、利尿药和普萘洛尔等均可促发中暑。

上海急救培训

关于我们  法律声明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17-2018 悦安健康网 版权所有  

上海急救培训中心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