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上海急救培训
您的当前位置:主页 > 健康 > 养生保健 > 正文

冬季进补有讲究(3)

来源:网络整理 编辑:管理员 时间:2018-03-01

从中医的角度来讲,这样的人群大多属于气虚、阳虚的体质。主要由于先天体质较弱,或者后天锻炼不足,工作学习劳累,调养失宜,最终导致肺气虚弱,脾肾不足,出现易疲劳,畏寒怕冷,反复感冒。

广东省中医院 陈欣燕

麦粒灸

广东省中医院 李海

鼻塞流涕、喷嚏连连、怕冷头痛……只要天气稍有变化,月经来潮,或者身边有人感冒,每次都能被感冒击倒,在这样的情况,每年如果超过了4次,那么就可以判断为易感冒的人群。最常伴有的疾病包括鼻炎、咽炎、变异性哮喘,或者各种检查都做了,没有发现什么异常。这样的人群在寒冷的冬天,发生感冒的次数会更加频密,感冒的症状也会加重。

3.温灸关元穴

冬季寒潮一来,常常听到朋友说,手脚冷的午睡醒时暖不过来,脖子一吹风就感冒,一变天就膝盖痛,不敢吃冷饮,否则就腹泻等,如果您每年冬天基本都是这个状态,有可能是阳虚体质哦。

广东省中医院 张嘉文 

隔盐灸,此法较为局限,一般仅于肚脐处施灸,所以也叫神阙灸。施灸时,取仰卧位,暴露脐部,取纯净干燥的细白盐适量,填满脐部,如过脐部凹陷不明显者,可预先置脐周一湿面圈,再填入食盐,然后上置艾炷施灸,至患者稍感烫热,即更换艾炷,每次可灸3~5壮。中医认为,盐入肾,所以,隔盐灸特别适合那些下元虚衰而见腰膝酸软、小便清长频数,女性宫寒引起的痛经、子宫肌瘤、月经不调,男性的阳痿早泄,以及寒性腹痛、腹泻等症。

【制作】当归、生姜冲洗干净,用清水浸软,切片备用。羊肉剔去筋膜,放入开水锅中略烫,除去血水后捞出,切片备用。当归、生姜、羊肉放入砂锅中,加入清水、廖酒、食盐,旺火烧沸后撇去浮沫,再改用小火炖至羊肉熟烂即成。

隔物灸

饮食调理保健,当然是面对大众的,因地因时而给出通过饮食保健养生的方向,但是每个人因为个体差异,在大方向的前提下,可能会有方向的不同,比如痰湿体质的人,要适当增加化痰祛湿的食疗,血瘀体质的人,要适当配合活血化瘀功效的食材等等。希望大家都可以未病先防,以膳为药,食出健康

冬季来临,不仅气温开始下降,人体感觉冰冷,包括头颈部、膝关节、腰部、四肢等,严重时还会出现鼻塞流涕、手脚麻木、头痛腰痛等问题,而且昼短夜长的自然规律也伴随而来,光照少了,人的身体情况也相应改变。《灵枢。本神论》所言:“故智者之养生也,必顺四时而适寒暑,和喜怒而安居处,节阴阳而调刚柔。”

隔姜灸,是将生姜切成1元硬币厚度的姜片,用针穿刺数孔,放置在要灸的穴位上,上置艾柱,点燃待感觉有灼热感时稍稍提起姜片,换艾柱重新点燃继续灸,每个穴位可灸6~9壮。因生姜具有温中散寒的功效,隔姜灸特别适合那些中焦虚寒或寒湿较重而见腹胀、腹痛、胃痛、消化不良、吐泻、大便稀烂等胃肠功能不适的人群,可选取中脘、天枢、关元、足三里等穴位。

在温阳过程中,适当搭配滋阴养血的食材,比如马蹄,玉竹,麦冬,甘蔗,银耳,熟地,枸杞子,龟肉等等。举个例子:甘蔗马蹄焖羊肉,羊肉甘温,健脾温中,补肾壮阳,益气养血的作用,但是稍微吃多一点,就怕上火,出现口腔溃疡,脸上长痘痘等情况,这个时候配合清热生津,润燥下气的甘蔗和清热生津,化痰消积的马蹄,既能温阳暖身,又不会伤阴上火。

雷火灸是有由多种中药和艾绒制作的特种艾条,有通经活络,活血化瘀,消肿止痛,祛风除湿,温经散寒,散瘿散瘤,扶正祛邪等功效。与一般艾条灸相比,具有药力峻、火力猛、渗透力强、起效迅速等特点。特别适合于各种痛症,如颈肩腰腿痛、关节炎、风湿病、女性痛经、乳腺增生,以及青少年近视、弱视、过敏性鼻炎、鼻窦炎等病。在治疗方法上,与一般艾灸不同的是,雷火灸强调的是以面代线,以线代点的操作手法,往往直接在病患的表面进行大范围的施灸。但在平时的保健中,可沿背部督脉及膀胱经进行灸疗即可,一般一周一次即可取得比较满意的预防保健作用。

麦粒灸,听到这个名字,可能很多人就想到了,就是把艾柱做得特别小,如同麦粒一样,直接放在穴位上进行点燃,当皮肤感到有烧灼感的时候,迅速将其拿走熄灭的一种艾灸方法。这样做的好处就是艾灸的时间比较短,热量比较集中,刺激性强,起效较快,特别适合现在快节奏生活的都市人群,可作为平时保健的方法之一。成书于宋代的《扁鹊心书》说“人于无病时,常灸关元、气海、命关、中脘……虽未得长生,亦可保百年寿矣。” 所以,在穴位的选择方面,可以选择中脘、气海、关元、命门、足三里等穴位,每穴灸3~5壮。此外,在艾灸之前,可以在穴位上涂抹少量的万花油,一方面可以粘附艾柱的作用,防止燃烧的艾柱脱落,另一方面可以防止烫伤。

“春生、夏长、秋收、冬藏”,冬天是收藏的季节。

人作为万物之灵,更要懂得如何顺应天地之道来养生保健,以达延年益寿。早在《黄帝内经》就强调“冬三月,此为闭藏,水冰地坼,无扰乎阳”,意思是说,在水结冰、地冻裂的冬天,就不要轻易扰动身体的阳气以保证阳气能收敛闭藏。那如何能藏得更好呢?《内经》给我们的忠告是“早卧晚起,必待日光”就是说冬天睡觉要早睡晚起,等到天亮太阳出来了再劳作。这对于“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古人来说,理所当然,毫无难度,反正日子就该这么过。但对于生活在科技日新月异、经济快速增长的这一代人,这样的生活似乎显得“不合时宜”或是“奢侈”。这时“进补”就显得尤为重要了,因为“进补”本来就可以帮助身体养精蓄锐,从而实现“闭藏”的功能。古人言“冬不藏精,春必病温”,冬天没闭藏好,来年春天就容易生病。而这个“精”既包括“先天之精”,又包括“后天之精”。“先天之精”是受遗传影响有定数的;而“后天之精”是通过脾胃运化从饮食中获取的。所以冬天“进补”有利于“藏精”,有利于强身保健。故民间有“三九补一冬,来年无病痛”、“冬天进补,春天打虎”等谚语。而且“进补”得好还可以在一定的程度上弥补我们在其他生活方式上所做不到的帮助我们身体阳气闭藏的功用。

药膳温阳 当归生姜羊肉汤

1.推八髎穴、温补肾俞

现代人的各种忙碌,导致了作息的紊乱,虽然难以重复古人“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作息规律,但不得不说,早睡——仍然是最重要最根本的“进补”之法,无可替代。即使无法早睡,起码也不应该熬夜,因为熬夜耗损人体的精气,若不注意,任你怎么补,还不够漏多,那就是所谓的“得不偿失”了。冬天进补,食补药补是最受关注与追捧的,其实也是符合人体能量变化规律的行为。中医强调“天人合一”,人体的阳气也会随着四季变化而生长收藏。当夏天炎热时,人体的阳气气血向外,此时身体里面的脏腑是阳气不足的,脾胃就运化能力弱,这时候进补的话效果就打折扣了。而当冬天寒冷之时,情况正好相反,自然界的阳气是内收的,人体的阳气气血都易于内藏,更多的能量是收藏在身体里面的,这时候脾胃有足够的力能来消化各种食物,对于滋补类的药食也更容易吸收,所以冬天是进补的最佳时节。但要注意,正因如此,冬天若盲补则容易生内热,所以进补的同时注意阴阳兼顾,必要时佐以消积助运之法。

其实冬天想要温阳暖身,不是要吃很多高热量的食物,如果真的只要高热量,那吃甜食、吃曲奇、吃沙拉酱就可以了,这些都是高热量食物。日常的生活经验告诉我们,吃这些并没有让身体感觉更暖和。这是因为人的机体产生热量,不仅要你提供原材料,还要身体能利用这些原材料。所以在中医的角度,温阳的同时应该加强脾胃运化吸收能力,所以推荐温阳的食材有羊肉,牛肉,猪肚,鸽肉,黄鳝,韭菜,核桃,莲藕,茴香,老姜等等,而推荐健脾养胃的食材有北芪,淮山,莲子,山楂,香菇,糯米,花生,栗子等等。

广东省中医院 叶子怡 范宇鹏

栏目分类
上海急救培训

关于我们  法律声明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17-2018 悦安健康网 版权所有  

上海急救培训中心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