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研究冠心病的基本概况
近十多年来,国内学者对冠心病进行了系统的研究,现综述如下
1 病因病机
中医认为冠心病的发生是由于年老体衰,脏腑功能虚损,阴阳气血失调,加之七情六淫的影响,导致气滞血瘀,胸阳不振,痰浊内生,使心脉痹阻而致病。毛氏认为冠心病是由脾肾阳虚,心气不足,脾失温煦,痰浊凝聚所致。刘氏认为肺气虚时,心气无力,血运不畅,瘀阻不通则心痛。陆氏认为心绞痛主要由于肝气郁滞,痰浊中阻,寒凝血滞,心脉瘀阻所致。赵氏认为始末无不与瘀密切相关。
现代研究表明 平素喜食膏粱厚味者,血浆脂蛋白量高于正常人 七情因素中&ldquo a&rdquo 型行为者冠心病的发病机会是&ldquo b&rdquo 型行为者两倍,其主要原因是&ldquo a&rdquo 型行为者的血粘度与血小板聚集增高 高脂血症,血流动力学,血液流变学异常心功能受损和微循环障碍又是引起气滞血瘀,痰浊阻滞的病理生理基础。
2 辨证客观化的研究
周氏研究表明心虚为证有不同程度左室舒张功能障碍。程氏认为心气虚患者左室舒张功能和收缩功能低下,其中左室舒张性能舒张时间振幅参数更为敏感。喻氏认为血浆心钠素活性物质(iranp)可作为心气虚证的客观指标。黄氏认为血液流变学中全血比粘度可做为诊断气滞血瘀证的重要参考指标。贾氏认为血小板膜糖蛋白 (gpib)增加是冠心病血瘀证较特异的辨证指标。过氏认为冠心病患者栓素b2(txb2),&beta -血小板球蛋白(&beta tg),血小板第4因子(pf4)显著增高,6-酮-前列腺素(6-kctu-pgf12)降低。血瘀证与气证(气虚血滞为主)比较,血瘀证以txb2增高为主,&beta tg、pf4值增高,蛋白c抗原(pc ag)降低 气证以6-kctu-pgf12低为主,&beta tg、pf4增高没有血瘀证明显,pc ag代偿性增高。陈氏认为冠心病偏实组与偏虚组et增高,且偏实组较偏虚组增高明显。何氏认为心绞痛本虚与细胞免疫低下尤其是ts和th细胞失衡关系密切,而其标实则与体液免疫亢进相关。前者可能是冠心病免疫机制的核心,因而在治疗中须着重扶正固本以增强细胞免疫,恢复ts和th的平衡。后者可能是冠心病发病机制中的继发环节,故在治疗中须兼顾祛邪,以抑制体液免疫的亢进,抑制病理性自身抗体的产生和免疫复合物的形成并加速它们的清除。
研究表明自由基产生过多和(或)清除能力下降是引起许多疾病的生化机制,尤其是冠心病缺血-再灌注损伤。方式认为细胞聚集性增强和血浆粘滞性增高是冠心病痰证的主要理化基础。丘氏认为血瘀证具有血液粘滞性增高的病理特性。陈氏认为阴虚患者多以交感神经偏亢为主,阳虚患者多以迷走神经功能升高为主。
相关文章: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