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SE管理中的墨非定律(6)
(3)提高全员参加安全管理的自觉性。安全状态如何,是各级各类人员活动行为的综合反映,个体的不安全行为往往祸及全体,因此,安全管理不仅是领导的事,更与全体人员的参与密切相关。调动全体人员参加安全管理积极性的途径有2条:① 激励。即调动积极性的正诱因,如奖励、改善工作环境和条件等正面刺激;② 形成压力,即调动积极性的负诱因,如惩罚(经济的、政治的等)、警告、开除等负面刺激。
对于安全问题,负面刺激比正面刺激更重要,这是因为安全是人们正常生产、生活中的基本需要,如果安全,则被认为是正常的;若不安全,一旦发生事故会更加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因此,不安全比安全更能引起人们的注意。墨菲定律正是从此意义上揭示了在安全问题上要时刻提高警惕,人人都必须关注安全的科学道理。这对于提高全员参加安全管理的自觉性,将产生积极的影响。
HSE管理人员
作为一个HSE管理者,更应该抓住小的苗头以预防问题的发生。在此,细节管理就是在HSE管理时发现那些暗含玄机、事关成败的小事与苗头,并对这些小事与苗头进行感知、洞察、思考和处理,从而维护HSE正常发展的一种管理方式。如果HSE管理人员能够关注细节,并且及时妥善解决这些细节问题,HSE管理就可以避免许多失误。
见微知著,从细节中认识员工
古人云:“阅人以微。”说的是看人要从细微之处去认识。明末将军洪承畴被捕后,大有以死报效大明的架势,清朝统治者原来打算杀了他。但一位有经验的老臣看到洪承畴对衣服上的污渍非常在意,认定他对生充满了留恋,便想办法劝降了“大义凛然”的将军。
玛丽到公司去应聘,因为她把别人递来的开水非常自然地递给了主考官一杯而受到青睐。但最终玛丽并没有被录取,因为当公司决定派她到田纳西州去工作时,玛丽说要回去和父母商量,公司认为她没有主见,无法独当一面,决定不予录用。这种从细节中判断人的性格、品质的做法是有一定道理的。我们认识学生又何尝不是这样呢?
一个员工在早上主动与工友打招呼,说明他热情好交际;一个员工郁郁寡欢、独来独往,一定有什么心事或者来自一个气氛压抑的家庭;一个员工如果披衣散扣、衣冠不整,说明是个懒散或者在生活上不拘小节的人。任何事情的发生都有其先兆,所谓“山雨欲来风满楼”,HSE管理人员要能见微知著,才能因势利导,管理好HSE。
言传身教,用细节教育员工
中央电视台有一则很有意义的公益广告:忙得头发都来不及拢一拢的母亲俯身给老人洗脚,旁边的儿子看到这种情景后,也摇摇晃晃地端着一盆水来给自己的母亲洗脚。足见细节的影响力和榜样的力量。HSE管理人员必须致力于塑造自己的高尚人格。要照亮别人,自己身上必须要有光明;要点燃别人,自己心中必须要有火种。HSE管理人员的劳动就是一种以人格培育人格、以灵魂塑造灵魂的劳动。而一个HSE管理人员的人格和灵魂并不只是表现在大是大非上,更多的是表现在平时的一言一行,表现在与员工相处的一点一滴中,这些细节可以说是一丝丝“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春夜喜雨。
潜移默化,用细节感染员工
细节管理是行动的学问。要把HSE管理好,除了缜密的思考和周全的计划,最终还是要落实到行动上。HSE管理者要把细节管理的精神贯彻到执行中,重视执行的每一个环节。
要提高HSE管理的决策的执行力,HSE管理人员要学会用细节去感染员工,让员工心服口服地按照要求去做。
细节是最能说服人、最能打动人的。
相关文章: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