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是想吃?教你远离情绪性进食
什么是情绪性进食
大多数人的减肥事业常常会陷入一个怪圈中。减肥需要控制饮食,控制饮食容易让情绪失控,当负面情绪累积到一定程度时很容易化悲愤为食欲,吃完之后的内疚情绪又会带来压力……这种通过吃来安慰自己、抚慰情绪的行为,就是所谓的情绪性进食和压力进食。
情绪性进食和压力进食的区别
在压力状态下,用吃来平静自我的行为既是压力进食也是情绪性进食。二者区别在于,情绪性进食不包括用于解决饥饿问题的生理性进食,指的是用于处理任何情绪的进食行为。也就是说,有情绪性进食问题的人,无论是开心或是难过时,都会采取吃东西的方式来鼓舞、延长、减少或是避免自己的情绪问题。
大多数人都有轻微的情绪性进食行为,在日常生活中给我们提供安慰。比如,经前爱吃甜食、在电影的刺激桥段用力咀嚼爆米花、繁忙的一天后吃个冰淇淋慰劳一下自己……只要不让进食成为缓解情绪的习惯或唯一安慰方式,都不会造成什么大问题。但如果为了安抚情绪而进食已经成为你的日常习惯,那它将会让你无法克制的摄入过多热量,导致体重失控。
情绪性进食自我评测
以下是用食物调整情绪的一些日常表现,可一一对照,在认同的项目后打(√)。如果超过半数的项目都认同,就要警惕情绪性进食问题在主导你的体重:
○吃东西使你进入了一种恍惚或意识不到自己在做什么的状态。
○咀嚼或大口嚼东西使你感觉很好。
○你并不饿,却不能停止进食,而且你意识不到自己在不停的吃。
○无论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情绪,都会让你有吃东西的欲望。
○一直寻找吃的东西,但总不能找到令人满足的食物。
○连续不断地吃东西,同时你不能确定你想吃的东西是什么。
○连续不断地吃东西,甚至当你感觉它并不能满足你时,还是会那样做。
○吃东西时,会有强烈的安慰感。
○强烈需要嘴里有一些味道好的东西。
○将吃东西作为一种放松的方式。
○在一个压力事件之后或当你很焦虑时,吃东西的速度很快。
○可以感觉到自己的进食情绪,如:“我吃这块糖是因为我承受着很大的压力”。
○吃那些你甚至不喜欢吃的食物,只因为它们在那里,而你需要安慰。
○为了避免无聊而吃东西。
○尽管在生理上营养充足,但是在大多数时间里,情绪却很空虚。
○总是寻找一种特定的食物(如巧克力),因为它会改变你的心情。
○准备或购买食物,以便你在“需要”它们时,你就可以马上吃到它们。
○在重要事件和压力事件(如家庭聚会和商业会议)发生之后倾向于大吃特吃。
○当你为了安慰自己而不是为了满足生理上的饥饿而吃东西时,吃东西会导致内疚。
两大方法避免情绪性进食
要想从根源上避免情绪性进食,就要找到其他的情绪纾解渠道去替代吃东西的行为,在心理层面控制食欲,达到减肥效果。
正念冥想
正念(mindfulness)源自东方,后来被西方心理学界接纳吸收,是当代最重要的心理治疗技术之一,是一种正视自身的情绪的思想态度。与力求让心情保持平静的瑜伽或冥想不同,正念要求我们关注自身内在需求,对身心出现的各种变化保持认识和不回避的态度。简单的说,是帮助你正确意识自己的情绪,积极面对,而不是在懵懂中,用吃来粗暴掩盖情绪变化。
正念冥想能帮助我们处理情绪,对安抚性食物说再见。正念冥想怎么做?我们可以从三分钟的呼吸空间练习入手。
三分钟呼吸空间:
①进入察觉
请采用一个挺拔而庄严的姿势进行练习,可以坐着也可以站着。如果可能的话,闭上你的眼睛。然后,导入个体感受,自问:我此时此刻的体验是什么?
1、有什么想法掠过脑海?尽量将这些想法看成是精神事件,把它们用语言在脑海中表达出来。
2、现在的心情如何?请留意任何情绪上的不适或者不愉快的感受,承认它们的存在。
3、此时此刻的身体感受是什么?比如可以快速扫描全身去找到任何紧绷的感觉。
②集中呼吸、平复情绪
找到负面或紧张情绪后,要用理性面对、判断,将注意力集中到呼吸上可以帮助我们放松让人紧绷的情绪。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