负热量食物吃多少都不会增肥么
什么是“负能量食物”?
“负能量食物”(Negative Calorie Foods)大约在十几年前就已出现,而现在,在网络上早已呈满天飞之势。根据其介绍,所谓的“负能量食物”并不是指所含能量小于零的食物,而是指消化时所需能量大于其本身能提供能量的食物。
食物的基本功能之一就是为人们提供的日常活动所需的能量。不过,除了提供能量之外,人们在进食过程中也要消耗一些能量,如咀嚼、吞咽、消化吸收等。如果消化食物所消耗的能量大于食物所提供的能量,比如吃100克某种食物,它能提供80大卡能量,消化这种食物却需要100大卡能量,那么,综合一下,该食物所产生的能量效应就是-20,即所谓的“负能量食物”。这是“负能量食物”的理论基础,基于这个理论,很多商家开发出了可以帮助减肥的“负能量食物”——吃进去后,不会增加能量储存,反而能增加能量消耗。
负热量食物吃多少都不会增肥么?
这个说法看上去无懈可击,也非常吸引人。吃进去食物,还要增加能量消耗,真是一举两得,减肥人士更是hold不住了:边吃还能边减肥的确是个好差事。不过,真的存在“负能量食物”呢?
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营养科夏朋滨营养师表示,根本不存在“负卡路里食品”。“所谓‘负卡路里食物’减肥也许只是一些低卡路里或纤维含量较高的食物,容易让人产生饱腹感。”
微博上曝光的21种“负卡路里食物”主要分五类,第一类主要是饮料,号称可以加速新陈代谢,主要包括水、奶制品、绿茶;第二类是蔬菜,作用是可以促进血液循环,列举了菠菜、西芹、西红柿等;第三类是水果类,有苹果、木瓜等;第四类是蛋肉制品,解释为蛋内的维他命B2有助去除脂肪;最后一类是谷物,可以令新陈代谢效果更好。
夏朋滨营养师介绍说,这些解释可谓是漏洞百出。比如上面说:“一个热量为50卡路里的苹果,大约需要一个人用75卡路里来消化它,相当于吃了这种食物不仅没有增加自身热量,还帮助消耗掉了25卡路里。”夏朋滨营养师表示,其实这是拿苹果的动力作用说事。苹果中含有果糖,在能量充足的情况下,摄入过多会造成脂肪肝和腹部肥胖。而人在饥饿状态下,首先消耗的是糖,其次才是脂肪。因此,单纯靠吃苹果减肥这是不科学的。“并不是说食物中所含的能量少,我们就可以多吃一点。而是不能够超过我们人体每天所需的量,‘负卡路里食物’吃多了也会使人发胖。”夏朋滨如是说。
营养师提醒广大减肥的朋友,长期只食用“负卡路里食物”会使营养不良或不平衡,身体的各个器官会受到损害。营养师表示:减肥要平衡型膳食,多食蔬菜以及全谷类的食物,加适当的体育锻炼和足够的睡眠。身体需要营养的均衡,合理的饮食才是减肥的正当渠道。
真相:负热量食物不存在
食物消化需要消耗多少能量?
食物在消化过程中的确要消耗一部分能量。我们的一举一动,大到跑步、游泳,小到站立、眨眼都是要消耗能量的,吃饭也不例外。在摄食过程中,除了咀嚼、吞咽等动作消耗的热量外,对食物中的营养素进行消化吸收及代谢转化,也需要额外消耗能量。在营养学里,通常把这种因为摄食而引起的额外消耗称为食物热效应(thermic effect of food, TEF)。
食物中提供能量的三大营养素,即蛋白质、碳水化合物和脂肪,都是以大分子形式存在,人体并不能直接吸收利用,必须分解成小分子才能消化吸收。比如,我们吃一个汉堡,要先用牙齿咀嚼成较细的形状进入食道,进而进入消化系统,在消化系统里会有各种酶将这些细小的食物颗粒进一步分解成更小的分子,如,将淀粉分解成单糖、将甘油三酯分解成甘油一酯和脂肪酸、将蛋白质分解成氨基酸等,然后再完成消化吸收等过程。这些过程所引起的额外能量消耗就是食物热效应,又称食物的特殊动力作用(special dynamic action, SDA),或者膳食生热作用(diet induced thermogenesis, DIT)。
细心的人会发现,吃完饭后会有发热的感觉,这正是食物热效应的外在表现:食物热效应通常表现为机体散热的增加,一般在人们进食一个小时候左右产生,大约3个小时后达到最高峰。
既然食物消化的确要损耗能量,那会不会存在食物热效应大于它本身的能量的情况呢?如果继续检索,你会发现,几乎没有任何关于“负能量食物”的学术文章,“负能量食物”的说法更多的只是出现在各大网络论坛、商业网站或者博客上,只有一本正式出版的书提到过“负能量食物”,但由于作者是一个严格的素食主义者,该书的观点也受到人们的很多质疑和批评。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