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上海急救培训
您的当前位置:主页 > 健身 > 正文

在享受中减肥

来源:网络整理 编辑:管理员 时间:2018-03-13

  一. 肥胖的原因

  1.遗传:生下来就胖,全家都是胖子,就不是你的过错了;

  2.吃得多消化少:暴饮暴食,不爱运动,这你可就难辞其咎其了;

  3.新陈代谢率降低:由老化、长期缺乏营养、营养不均等三原因导致。

  另外,女人往往比男人胖些。从生物学的角度来看,标准体重下的女子身体脂肪含量为25%,而男子只有15%。在年龄相仿、锻炼方式相同的情况下,女子每磅体重日消耗热量比男子要少得多。

  二.肥胖的标准及预兆

  目全世界都使用体重指(BMI)来衡量一人胖或不胖,计算的方法是:BMI=体重(公斤)除以身高(米)平方。但这个体重标准是根据欧美白人为基准制定的,对亚洲人并不适用,因为亚洲人体偏小,中国人的体重指数的正常范围上限又比亚洲标准低些,因为我国人的肥胖有两大特点:体型小,指数小,肚皮大,危害大。

  一项针对中国人的调查表明:中国人体重指数的最佳值应该是20-22,BMI大于22.6为超重,BMI大于30为肥胖。肥胖实在不是一件好事,怎样才能“防微杜渐”,下面是几种要发胖的预兆:

  1. 劳累。与平时相比,近一段时间来总感到疲劳,多活动一会儿便气喘吁吁,汗流满面;

  2. 变懒。一贯勤快的人,变得懒起来,遇事无精打采,或者总有心有余而力不足的感觉;

  3. 贪睡。睡眠特别香甜,已经睡上足够时间后还想睡,或者经常哈欠连连;

  4. 怕动。喜爱运动的人,渐渐不再爱动,甚至感到参加体育运动是一种负担或麻烦;

  5. 爱吃。胃口大增,而且经常嘴里不歇;

  6. 喜饮。当然指饮水,水能妨碍人体内的脂肪的燃烧,增加脂肪的储存。

  对照一下,如果你出现以上几种“症状”,可能你已经开始“发福”了。

  三.减肥的误区

  误区1:认为多运动便可减肥

  运动虽能消耗人体内的热量,但仅靠运动减肥效果并不明显,研究表明,即使每天打数小时网球,但只要多喝一两听易拉罐,辛辛苦苦的减肥成果便会化为乌有。因此,要想获得持久的减肥效果,除了从事运动外,还应从饮食上进行合理调控。

  误区2:认为空腹运动有损减肥效果

  人们总担心空腹运动会因体内贮存的糖原大量消耗而发生低血糖反应,如头晕、乏力、心慌等。科学家研究认为,饭前1-2小时(即空腹)进行适度运动,如定量步行、跳舞、慢跑、骑自行车等,有助于减肥

  误区3:认为运动减肥有局部的选择

  其实局部运动消耗能量少,易疲劳,且不能持久;而且脂肪供能是由神经和内分泌调节控制,这种调节是全身性的,并非练哪个部位就可以减哪个部位的多余脂肪。

  误区4:认为运动越剧烈,减肥效果越佳

  其实,只有持久的小强度有氧运动,才能使人消耗多余的脂肪。小强度运动时,肌肉主要利用氧化脂肪酸获取能量,使脂肪消耗得快。因此,轻松平缓、长时间的、低强度运动,最有利于减肥

  四.减肥的错误方法

  1.器械类练习减肥

  现阶段市场上出现的各种健身器材,无一例外的都标榜有减肥的功能。也许其中有一部分器械练习在减肥的效果上有一定作用,但并非像广告宣传中所说的那么夸张。而有些器械与减肥根本就没有丝毫的联系。比如有些广告宣传说,将某些器械放在身体某一部位,此部位的脂肪就会燃烧掉,这根本就是无稽之谈。

  2.口服减肥

  近年来,各种口服类减肥用品,如减肥茶、减肥饮料,中药、全营养素等等,大量充斥市场,均称有减肥特效。要知道,减肥即消耗脂肪细胞,口服的东西必须含有刺激内分泌腺分泌,使机体代谢率增高的物质,而这些物质,聪明的厂家是不敢随便使用的。因为,人为地促使内分泌激素增加,哪怕量极少,都会使机体代谢率发生很大变化,使机体生理功能发生严重紊乱,甚至危及生命。至于减肥茶,大多数茶叶中都含有极少量的抑制脂肪在胃内分解的功效,但仅起到皮毛作用。此外,某些人还服用泻药,但此法伤及身体,有损健康,实为得不偿失。

  3.外用物品减肥

  减肥枕头、减肥腰带、减肥鞋垫、减肥鞋、减肥衣裤以及涂抹于身体表面的各种霜、膏等等,这些产品与减肥关系不大,仅是厂家与商家为了推销产品,打上减肥功效的招牌而已。

  4.食物减肥

  如少食荤,多食素。其实素食(如蔬菜)同样也含有脂肪、蛋白质及糖类,只不过含量少而已。这些食物进入胃肠后,停留时间很短,即被消化吸收,使身体很快出现饥饿感,就会再进行补充,如此也难以达到减肥的目的。少量的节食且有长久的恒心,顽强的意志力,可能会见些效果。但节食量过大,则会伤及身体,影响健康,此法不可取。再有,饱食后的人为呕吐,同样会影响健康

  5.物理减肥

相关文章:

栏目分类
上海急救培训

关于我们  法律声明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17-2018 悦安健康网 版权所有  

上海急救培训中心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