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患者如何正确控制饮食
如何实现生命的价值呢?伟大的诗人歌德说,生命的价值在于对社会的奉献。可能我们每个人,都希望能够为社会贡献更多的力量。
鲁迅先生弃医从文的典故尽人皆知:因为看到了相对于肉体的孱弱,当时的中国国民最大的问题在于精神上的贫瘠,因此他弃医从文,用文字化作警世的钟声,唤醒了沉睡的国人。
在笔者长期采编工作中,经常听到各位专家学者提到,有一位志向远大、高瞻远瞩,把民族健康的重任担在肩上的学者,为改善我们民众营养健康状况做出了巨大贡献,他就是国家发改委宏观院公众营养与发展中心主任、国家公众营养改善项目主任于小冬教授。
针对糖尿病患者最需要的如何正确控制饮食,以及如何防治饮食的限制而导致营养不良的问题,在11月14日联合国糖尿病日到来之际,我们特此采访了于小冬教授,请他在公众营养的角度为我们做出解答。
为社会做出贡献从公众营养着手 于小冬教授年少时赶上了“上山下乡”的大潮,回京后又炼了几年钢,直到恢复高考才上大学,1982年毕业于北京大学经济学系,是典型的“先工作、后上学”。当年乡下插队的日子让他永生难忘,国家当时落后、贫穷,导致很多人吃不饱饭,因为营养不足,一个个面黄肌瘦,体质很差。
十几年后,他先后任职国家教育部、国家计划委员会。身为高层领导的他一直关注着人民的生活状态,想为国家和人民做出更多的贡献。
在几十年的工作中他潜心研究发现:我国人们的健康状况不容乐观,虽然温饱问题已经基本解决了,但是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糖尿病、高血压这类疾病的发病率大幅度上升,许多以前没有出现的健康问题日益严重地困扰人们。
当前,人民缺乏的并不是食物,而是营养健康知识,是合理、健康的营养搭配。很多与他一样的有识之士一直关注这个问题,并联合向上级提出了相关建议。
1995年,我国开展国家公众营养改善项目,经济学出身的他毅然接手了相关工作,开始从事营养经济学、营养政策和营养产业发展研究。
他在工作中精益求精、锐意进取,遇到营养学的相关问题,作为高层领导的他从来都是不耻下问,勤奋好学,掌握了丰富的知识,成为名副其实的营养经济学专家。他的工作成绩突出,2001年正式被委任为国家发改委宏观院公众营养与发展中心主任。
把公众营养的改善写进总理的报告 2006年3月,国务院总理温家宝所做的第十一个国民经济和社会五年发展规划纲要报告中,首次代表中国政府明确提出“推进公众营养改善行动”。
随后,在由国家发改委、农业部、科技部颁发的十一五食品工业发展纲要中,进一步将“营养”确定为食品工业发展的基本原则之一,并且具体列出国家将重点扶持的营养产品类别。
温总理报告中这看似简简单单的一句话,于小冬教授和公众营养与发展中心的同仁,以及相关机构的同志们却在背后做出了重大努力:历时三年,几万人营养试验观察,几百万的文字研究报告,国民营养改善的重要性才得到了明确的数据支持。这是我国营养食品行业发展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于小冬教授强调,营养产业正是由传统的农业、食品、中医保健、饮料、粮油等产业与现代生物、化工产业及营养科学技术等结合的产物。
由于现代营养产业的出现,人们通过食物不仅解决“吃饱”和“吃好”的问题,还可以针对当前环境(包括药物)污染、食物本身营养含量衰减、食物高精细加工、不良饮食习惯、经济条件限制等对人类健康带来的不利影响,通过对食物进行科学的营养成分调整,保证儿童的正常发育成长和成年人充足均衡的营养需求与健康维护。
营养产业已从战略的高度成为民生产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担负着为民生和国民健康工作提供物质保障的任务。
“我也是糖尿病后备军的一员!” 对于糖尿病,于小冬教授毫不避讳的笑谈,自己也是广大糖尿病后备军中的一员,并着重强调了生活干预对于糖尿病的重要性。
由于工作紧张,他曾经一度血糖偏高,在经过一段时间治疗,血糖控制平稳之后,他一直注意自己的日常生活,通过合理、健康、营养的饮食控制与积极运动疗法,血糖一直控制得非常理想。
通过自己的切身体会,于小冬教授再次强调,大力推广糖尿病教育,让人们能够采用正确的生活方式,对于预防和治疗糖尿病是至关重要的。他的观点正与今年11月14日的联合国糖尿病日“糖尿病教育与预防”的主题不谋而合。
相关文章: